首页

搜索

第191章 上清大洞真经,此间事了 (第1/3页)

听到白玉京和“十二玉楼天外音”一语,李云显虽是面容如常,心中也颇觉欣然。

毕竟,他师尊就曾留下过“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的传世名句。

在李云显看来,徐行取这个名字,既是表达了亲近道门之心,又考虑到了他们剑宗的感受,可谓是一举两得。

——不愧是金山寺出来的高手,果然是长袖善舞,八面玲珑,和法海大师如出一辙。

见两人都这样望着自己,徐行笑意不减,拂袖一扫,神意已透出脑宫,挟飘渺清音,将这一道“十二玉楼天外音”的妙法,传给李云显、司马承祯。

这纯化剑意的诀窍,本就是来自于两人的绝学,徐行从中有所领悟,投桃报李,也是应有之意。

司马承祯和李云显,虽是不擅佛法,难以用天鼓雷音印将之完整复现,心中却也浮现出诸多灵感,预备用自家手段再做改良。

品味片刻后,司马承祯才睁开眼,看向身旁的少年、孩童,抚须笑道:

“咱们今日这场论道,若是传了出去,也当要流芳百世,为一段佳话。”

李云显先是点点头,又补充道:

“前提是,此界还能有百世一说。”

司马承祯闻言,面色不由得一黑,连连拂袖,似是要打散周身霉运,没好气道:

“你小子就非要给贫道添堵是吧,去去去去,该炼剑炼剑,没事儿少说话。”

李云显对此不做表示,再次化为剑气,散去后山洗剑池,开始闭关修行。

司马承祯则是道:

“炼剑的道理,你已尽知矣,接下来这铸镜的事,有什么不懂的,便可随时来请教。”

老道人说这话时,略带自矜神色。

炼剑一事,李云显的确是天下第一的行家,但论及铸镜,普天之下,根本无人可同司马承祯相提并论。

更何况,徐行方才已经展露过自己的剑道功底,这九日悟剑虽是惊世骇俗,倒也非是无迹可寻。

但这小子铸镜的手法,根本就是还没入门,司马承祯已经做好准备,要好好指点一番徐行,找补一下心理落差。

徐行点了点头,也不跟司马承祯客气,伸出手,直接道:

“还请前辈将含象鉴,借我一用。”

虽是性命交修的法宝,但司马承祯却无丝毫犹豫,取出含象鉴交予徐行,只笑言道:

“贫道在青城山,只准备修养三个月,等到时间到了,此镜自会随我而去,届时若一无所得,小友可莫要气馁。”

如司马承祯这种真仙的法宝,尤其是亲手炼制的本命法宝,已是一生道行、修为之所凝。

如今的他,已相当于将毕生心血都展现出来,任徐行取用。

但司马承祯毕竟已驻世近千载,这千载岁月积累下来的底蕴,究竟深厚到何种地步,根本是难以想象。

区区三月时间,想要尽数通晓,自是远远不够。

可对上清宗、符箓三宗,乃至整个天下来说,司马承祯这三个月,已是无比宝贵。

徐行自然也是心知肚明,郑重其事地接过了司马承祯的含象鉴,盘膝而坐,仔细钻研起来。

此镜外圆法天,内方则地,配坎离于日月,布云气于山川,右则定位于天渊,左则表威于雷电,八卦咸列,四瞑克周,可谓包其道于乾坤,故曰“含象”。

这几乎已是此界法器的极致,上接星纬七曜、阴阳五行之力,内置连山,以旌五岳,山泽通气,周流为水……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面对何种敌人,“含象鉴”都可找出与之相生相克的对策,给徐行的感觉,正如法用万物的“周流六虚功”。

不同之处在于,司马承祯当真是从无到有,亲手搭建起了一处包罗万象的小天地,令这种种元气,皆在镜中衍生、变化。

徐行又仔仔细细地拿“含象鉴”,同自己脑中的“昊天镜”本体做对比,并且吸纳其中独属于此界道门的真意法度。

“含象鉴”虽是法宝,仍是以符箓为根基,带着浓烈玄门风格。

在“昊天镜光”映照下,徐行可以清晰看见,在“含象鉴”的形体内部,乃是一片流光溢彩,那些都是充盈其中的元气。

元气没有具体形状,似是介于有无之间,若是凝聚神意,则可以捕捉到,有一枚枚不断旋动、随生随灭的符箓真种。

比起徐行最熟悉那种,充满侵蚀性、进攻性,似是具备独立生命的阴蚀魔文,这种符箓可以说是天地之理的某种外化,所谓“气通天真,神运自然”是也。

这无可计数,规模宏大的符箓种子结合起来,便是上清宗的根本大法,“上清大洞真经”的真意。

司马承祯赖以成名的“景震剑序”、“上清含象剑鉴图”,亦是源于这一部遍述存思之法的“大洞真经”。

虽然碍于门规,司马承祯无法将“上清大洞真经”直接传给徐行,但若徐行能从法宝中有所领悟,也不算是他破戒。

好在,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