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第74章 风波 (第1/2页)

会试结束后,京城的街头巷尾顿时沸腾了起来。

学子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考题的简单程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甚至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这考题也太简单了吧!县试和府试都那么难,会试怎么会如此儿戏?”一名身穿锦袍的学子愤愤不平地对同伴说道,他的脸上写满了不满和疑惑。

他的同伴点了点头,附和道:“是啊,我花了那么多银子请名师指点,专攻那些冷门难点,结果竟然考这种小儿科的东西!这不是耍人吗?”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懊恼和不甘。

另一名学子则苦笑着摇了摇头,低声说道:“早知道如此,我还不如多读几遍《论语》,何必去钻研那些晦涩难懂的经义?”他的眼神中透出一丝无奈,仿佛在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

而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们,则一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一名粗布衣衫的学子兴奋地对同伴说道:“这次我们终于有机会了!那些平日里瞧不起我们的人,这次怕是要傻眼了。”他的同伴点了点头,眼中充满了希望。

这场风波很快传遍了整个应天府。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人们都在议论着这次会试的考题。有人说这是朝廷有意为之,为的是选拔真正的人才;也有人认为这是考官们的失误,甚至有人怀疑其中是否有舞弊的嫌疑。

这些议论很快传到了锦衣卫指挥使毛镶的耳中。毛镶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立刻将情况详细记录,并亲自进宫向朱元璋汇报。

御书房内,朱元璋正坐在龙椅上批阅奏折。毛镶恭敬地站在一旁,低声说道:“陛下,此次会试的考题引发了不小的风波,学子们议论纷纷,甚至有人怀疑其中是否有舞弊的嫌疑。”

朱元璋闻言,眉头微皱,放下手中的笔,抬头看向毛镶:“哦?竟有此事?详细说说。”

毛镶连忙点头,将学子们的议论和自己的调查结果一一汇报。朱元璋听完,沉吟片刻,淡淡道:“此事咱知道了。你去把刘伯温叫来,咱有话问他。”

毛镶恭敬地应了一声,随即退了出去。不多时,刘伯温匆匆赶到御书房。他身穿一袭青色长袍,神情恭敬而从容。

“臣刘伯温,参见陛下。”刘伯温躬身行礼,声音沉稳。

朱元璋点了点头,示意他起身,随后开门见山地问道:“伯温啊,这次会试的考题是你出的吧?咱听说学子们议论纷纷,甚至有人怀疑其中有舞弊的嫌疑。你怎么看?”

刘伯温微微一笑,神情从容不迫:“陛下,此次考题确实是臣所出。臣以为,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而非投机取巧。那些平日里只顾着钻营冷门、难点考题的学子们,今日面对经典题目,反而手足无措,这正是他们学问不扎实的表现。”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点了点头:“说得好!咱也觉得,学问之道,贵在根本。那些只顾着钻营冷门的人,终究成不了大器。”

刘伯温继续说道:“陛下明鉴。此次考题虽然简单,但正是对学子们学问根基的考验。那些平日里默默无闻、专心研读经典的学子们,此次反而因祸得福,这正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初衷。”

朱元璋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笑道:“伯温啊,你说得对!咱也觉得,这次考题出得好。那些平日里自诩博学多才的人,今日倒是自食其果了。”

刘伯温微微一笑,躬身道:“陛下英明。”

朱元璋摆了摆手,笑道:“行了,咱知道你是个有才的。咱答应你的事肯定会实现的。”

刘伯温闻言,神情微微一怔,随即恭敬地答道:“回陛下,臣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恐难再为朝廷效力,故有辞官念头。”

朱元璋点了点头,沉吟片刻,随后笑道:“伯温啊,咱知道你是个有才的,既然你有此念,咱也不强留你。不过,你为朝廷立下不少功劳,咱也不能亏待了你。”

刘伯温连忙躬身道:“陛下厚爱,臣愧不敢当。”

朱元璋摆了摆手,笑道:“行了,咱说赏你就赏你。来人,赐刘伯温黄金千两,绸缎百匹,另加田宅一处,以表咱的心意。”

刘伯温闻言,连忙跪下谢恩:“臣谢陛下隆恩!”

朱元璋笑道:“起来吧,咱知道你是个有才的,日后若有需要,尽管来找咱。”

刘伯温恭敬地应了一声,随即退了出去。走出御书房的那一刻,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轻松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终于可以安心地辞官归隐了。

......

会试的风波在刘伯温的解释下逐渐平息。学子们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学问之道,明白了学问贵在根本,而非投机取巧。而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们,则在这场考试中因祸得福,展现出了自己的真才实学。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回答十分满意,不仅允许他辞官,还赐予了丰厚的赏赐。刘伯温带着朱元璋的赏赐,安心地离开了京城,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

这场会试,不仅是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更是一次对学问之道的深刻反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