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的钟声,在应天城的晨雾中悠悠回荡。
紫禁城的太和殿内,文武百官鱼贯而入,按品阶依次站定。
华盖下,朱元璋身着龙袍,端坐在御座之上,面色冷峻,目光如炬,扫视着殿下的群臣。
“众卿平身。”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威严,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大臣们纷纷起身,整理朝服,殿内一阵轻微的衣袂摩挲声。
李善长站在文官之首,虽然面色平静,但眼神中却隐隐透露出一丝不安。
他昨夜焚毁书信之事,犹如一块巨石压在心头,不知皇帝是否已有所察觉。
“今日早朝,有要事相商。”
朱元璋缓缓开口,双手轻轻搭在龙椅的扶手上,
“咱自登基以来,殚精竭虑,一心只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
然而,朝堂之上,竟屡屡出现结党营私、欺君罔上之徒,如杨宪、胡惟庸,乃至……”
他的目光有意无意地扫向李善长,
“种种行径,令咱痛心疾首。”
殿内一片死寂,大臣们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出。
李善长的心跳陡然加快,他微微低下头,避开皇帝的目光,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为了整肃朝纲,监察百官,咱决定,正式设立锦衣卫。”
朱元璋的声音掷地有声,在大殿内回荡。
此言一出,群臣顿时哗然。站在前列的一位老臣,礼部尚书郑九成,忍不住向前一步,拱手说道: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
锦衣卫虽早有传闻,但其职责若正式确立,先斩后奏,皇权特许,恐会滋生诸多弊端,令百官人人自危,朝堂之上恐再无宁日啊!”
郑九成满脸焦急,眉头拧成一个 “川” 字,花白的胡须也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紧盯着郑九成,目光如刀:
“郑卿,你所言弊端,咱岂会不知?
但如今朝堂乱象丛生,若不加以雷霆手段,如何能保我大明江山稳固?
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就是因为没有忌惮,才敢肆意妄为。
锦衣卫的设立,就是为了让他们知道,天子的眼睛无处不在!”
朱元璋越说越激动,双手猛地拍在龙椅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这时,户部尚书陈溢也站了出来,他微微躬身,语气委婉却又坚定:
“陛下圣明,臣深知陛下的良苦用心。
然而,臣以为,监察百官可通过完善现有的都察院等机构,不必另设锦衣卫。
都察院职责本就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若加以整顿,必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何必再兴新制,徒增纷扰呢?”
陈溢说得头头是道,眼中满是诚恳,试图说服皇帝。
朱元璋冷哼一声,目光从陈溢身上移开,望向殿内的虚空,仿佛在回忆着什么:
“都察院?
哼,当初杨宪、胡惟庸之事,都察院又在何处?
他们或是被蒙蔽,或是同流合污,已然辜负了咱的信任。
如今,咱需要一支绝对忠诚、只听令于咱的力量,来守护这大明江山!”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紧握的拳头微微颤抖,显示出他内心的愤怒与决心。
李善长一直沉默不语,此刻他抬起头,清了清嗓子,说道:
“陛下,臣以为,锦衣卫的设立关乎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臣等忠心耿耿,一心为陛下分忧,朝堂之上虽有个别奸臣,但不能因噎废食,设立如此权力巨大的机构,恐会寒了忠臣之心啊。”
李善长说得不卑不亢,表面上是为群臣着想,实则是担心锦衣卫的权力会威胁到自己。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忧虑,眼神却不时地观察着皇帝的反应。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李善长身上,两人的眼神在空中交汇,仿佛有火花碰撞。
“李太师,你说得倒轻巧。”
朱元璋冷冷地说道,
“你可知,若不是咱念及旧情,你如今还能站在这里说话?
杨宪、胡惟庸之事,与你当真毫无干系?”
朱元璋的声音愈发冰冷,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利刃,刺向李善长。
李善长心中一震,扑通一声跪下:
“陛下明鉴,老臣对陛下忠心耿耿,日月可鉴!
杨宪、胡惟庸之事,老臣实不知情,若有半句虚言,甘愿受万死之罪!”
李善长伏地不起,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额头上的汗珠滴落在金砖地面上。
“起来吧。” 朱元璋挥了挥手,
“李太师,你跟随咱多年,咱希望你能明白咱的苦心。
锦衣卫的设立,并非针对某个人,而是为了整个大明江山。”
他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但眼神依然锐利。
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