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第44章 百代之基 (第1/3页)

第44章 百代之基

“属下不敢当!”赵延年笑道:“其实即便没有属下这一招,用郎君您的办法,拿下张家的邬堡也就是多一两天的事。而且用您的法子,可以把所有贼人一网打尽,不会有漏网之鱼!”

“这个倒是无所谓,反正现在逃出去的都是不想给张家人陪葬的,像这样的人也不太可能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找我报仇!”魏聪笑道,他之所以在攻打张家邬堡上花费这么多心思,就是想要把张家人一网打尽,不然这个时代的刺客死士太生猛了。除非自己从今往后出门身边都带几十个卫士,不然随时都有被极限一换一的危险。

得知邬堡内的可战之兵已经大为减少,魏聪这才放心的带着自己这支小部队来到邬堡下,开始小心的观察这座建筑物。当然,眼前的张家邬堡还没有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候那种数十乃至数百邬堡相连,百姓介胄而耕耘,鉏耰而候望,燧燔烽举,丁壮弧弦而出斗,老者超越而入葆,足以对抗一方政权几万大军的地步。

但也可以看出其军事建筑的特点——即丘顶的平地建邬,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角楼有突出部,可以保护前后邬门,没有射击死角,整个张家邬堡大约占地有五六亩,周长约两百余米,外面还有壕沟,矮墙。

赵延年道:“我听说,当初那张伯安发迹后,另外选地重建了这邬堡,邬内有五口水井,还有蓄水池,用于灭火。邬内存粮可供食用五年,筑城的夯土都是取自地下九尺深的黄土,晾干之后锤碎后筛过两次,再用糯米汁和石灰混合夯制,坚固无比。着实花了一番心力,准备作为张家百代之基!”

“百代之基?”魏聪笑了起来:“张伯路以为他是谁?从高祖皇帝传到现在才几代?还百代,能传个七八代就谢天谢地了。他要真想传承百代,那他应该带着族人去西南山沟沟里当蛮子,在那种鬼地方倒是有可能传个三五十代。”

“为何这么说?”

“这还不简单!”魏聪伸出右手,在周围画了一个大圈:“你看看这地势,紧挨着江边,那边不远还有一条河,不知道连着哪里,不远处还有一个江湾,天然就是个停靠船舶的船坞。控制了这里,配上十几条快船,就能巡查江面,上下百十里江面都姓张了。就算没有我们这次来打他,随便来位有点作为的太守,怎么会视而不见?就算他能顶住一次,还能顶住十次百次?反倒是那种穷山恶水,进退不易,他在险要之处建座邬堡,郡守说不定都不知道有这回事,自然不会管他!”

“不错!”赵延年笑道:“张伯路不修德行,以为建坚城能为子孙所有,却不想反招祸患,当为后来者鉴!”

“照我看,这邬堡却是为郎君您建的!”旁边的王寿插嘴道:“郎君您在这里连个立足之处都没有,还寄居在邓家的商馆里,也不是长久之计,何不夷灭张氏之后,便取而代之?”

“这样也行?这邬堡太扎眼了吧?”魏聪闻言一愣。

“别人不成,郎君您有啥不成的!”王寿笑道:“灭掉张氏之后,太守论功行赏,您升为贼曹掾,那也是两百石的官吏了,又是太守的心腹,加上您家世以及曹公子、邓公子的关系。吃下张家的基业顺理成章,最多先去拜会一下州郡的豪族大户,知会一声便是了!”

“不错!”赵延年道:“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欲行大事者,必先固其根本,郎君之来江陵,德望昭然,人心依附,然人心易聚亦易散,眼下正缺一块根本之地,张伯路之邬堡,正是为您所建!”

面对手下左右手的劝谏,魏聪没有说话。王寿和赵延年都建议自己吃下张家留下的邬堡并不是没有理由的,他们都看出了魏聪眼下的一个致命缺陷——身边的人都是临时来的,没有长久之志。魏晋时对姓氏看到极重,以至于朝廷专门搞出氏族志,九品官人法这类东西来,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这是腐朽落后的士族政治。但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原子人不明白的是,在中古社会姓氏还真的能代表很多东西,以“姓”取人,以“姓”任官还真是有相当的合理性的。

究其原因,魏晋的诸多世家大族,基本都是从两汉时期起家的。其起家的路线通常都是乡里宗族强盛、有人通过求学、军功入仕,然后逐渐垄断所在州郡的选举,成为一地郡望,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在秦汉第一帝国崩溃的浪潮中团结乡里,活了下来,并能够参与中枢政治斗争。上面的每一步都要经历漫长而又残酷的反复斗争,只有内部团结,也能从外部汲取新鲜血液的宗族,才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在这种残酷的斗争中,个体的才能其实能起的作用很渺小,比如本书中的南郡太守韩纯,他的祖宗韩王信在秦汉之间的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其实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论起个人能力,官位,所掌握的力量,韩王信远不及韩信,但韩信几百年前就被夷灭三族,子孙断绝,而韩王信的子孙几百年后还在当着两千石的高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韩信所在的宗族不够强盛,身边没有足够多的宗族子弟,而韩王信是韩襄王的庶出孙子,作为韩国的公族,肯定有大把同姓宗族可用。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