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咱细细斟酌。
退朝!”
群臣散去,杨宪志得意满,他相信,这一次,李善长绝对逃不过惩处。
李善长则忧心忡忡,深知自己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而蓝玉,虽未在朝堂,却也听闻了此事的后续,心中暗叹,这场朝堂风云,怕是又要掀起惊涛骇浪。
接下来的几日,皇宫中一片寂静,朱元璋闭门不出,未对李善长之事表态。
杨宪等得心急如焚,每日派人打探消息,却一无所获。
李善长府邸,也是门可罗雀。李善长闭门谢客,与心腹们商议对策。
他深知,朱元璋此刻正在权衡利弊,自己必须有所行动,才能化解这场危机。
“大人,要不咱们也找找关系,向陛下求情?”
一位心腹小声提议。
李善长摇头苦笑:
“此时求情,只会适得其反。
陛下最恨臣子结党营私,咱若贸然行动,反倒坐实了杨宪的指控。
只能等陛下主动召见,再当面辩解。”
而蓝玉这边,本想置身事外,却因几位老友的来访,不得不再次关注起朝堂之事。
这日,几位曾在朝中为官的老友登门拜访,谈及李善长之事,皆是摇头叹息。
“蓝公,如今朝堂因李善长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您曾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威望颇高,此时若能出面说几句公道话,或许能平息这场纷争啊。”
一位老友劝道。
蓝玉微微皱眉,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沉吟片刻道:
“我已辞官,本不想再卷入朝堂是非。
况且,这其中是非曲直,我又了解多少?
贸然插手,怕是不妥。”
老友急道:
“蓝公,您虽辞官,可心系大明之心,众人皆知。
如今杨宪咄咄逼人,李善长危在旦夕,若任由他们争斗下去,朝堂不稳,受苦的可是百姓啊。”
蓝玉陷入沉思,心中烦闷不已。
他想起往昔战场上的腥风血雨,不就是为了换来大明的安定昌盛?
如今,这朝堂内斗,竟有愈演愈烈之势,若真危及大明根基,他又岂能袖手旁观?
另一边,杨宪并未因蓝玉的沉默而气馁,反而加快了动作。
他四处联络朝中与李善长有隙的臣子,试图结成联盟,共同施压。
一时间,朝堂之上,分成了明显的两派,一派支持杨宪,要求严惩李善长;
一派顾及旧情,为李善长求情。
朱元璋看着朝堂上的乱象,心中恼火。
他本意是想平稳解决此事,却没想到杨宪如此不识大体,把朝堂搅得不得安宁。
“都给咱消停点!”
朱元璋在朝堂上大发雷霆,
“再这般争吵不休,一个个都别想好过!”
群臣噤若寒蝉,不敢再言。
杨宪心中虽有不甘,却也只能暂时闭嘴。
蓝玉得知朝堂上的情况后,心中暗忖,这场争斗若再不收场,恐危及大明根基。
于是,他决定进宫面圣,向朱元璋进言。
皇宫内,蓝玉向朱元璋详述了自己的担忧:
“陛下,如今朝堂因李善长之事纷争不断,长此以往,必影响朝局稳定,军心民心也会动摇。
臣以为,当务之急,是速查真相,平息纷争,让朝堂回归正轨。”
朱元璋点头认可:“凉国公,你说得有理。咱也正有此意。
此事拖得太久,已生乱象,必须尽快解决。”
随后,朱元璋下令,成立专门调查组,由亲信大臣领衔,彻查李善长一案。
调查组雷厉风行,迅速展开调查,传唤相关人员,收集证据。
杨宪满心期待调查组能还他一个公道,彻底扳倒李善长。
李善长则全力配合调查,试图洗清冤屈。
几日后,调查结果出炉。
原来,李善长那远房亲戚作恶一事,李善长虽有所耳闻,却因顾及亲情,未及时加以管束,确有失察之责。
不过,调查组也发现,杨宪在搜罗证据过程中,不乏一些夸大其词、诱导证人之嫌。
朱元璋看着调查报告,心中有了决断。
他再次召集群臣,当庭宣判:
“李善长,念你过往功劳,且对亲戚作恶一事虽有失察,但本心并非有意纵容,此次罚俸两年,责令你约束好亲属,不得再生事端。
杨宪,你弹劾有功,但取证过程多有不当,罚俸一年,往后做事当慎之又慎。”
李善长跪地谢恩,虽逃过一劫,却也元气大伤。
杨宪听到判决,心中不服,却也不敢再言。
他知道,此次弹劾,虽未达到目的,却也让李善长受到重创。
蓝玉站在朝堂下,暗暗松了口气。
日子一天